(通讯员董甲庆 丁远泽)为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促进拔尖学生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示,教育部于2021年11月6-7号在南开大学举办了“2021年度拔尖计划2.0优秀学生学术交流会”。因疫情原因,会议通过拔尖计划线上书院、腾讯会议同步直播的方式进行。我校线上书院管理员、相关学科老师和9个拔尖计划2.0基地的11名同学参加交流会,并做了学术交流分享。
此次交流会中同步进行了首届拔尖计划2.0“提问与猜想”展示交流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人类未来发展、思想文化创新和基础学科前沿,在学习生活中发现并提出原创性问题,以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和理论创新探索未知。弘毅学堂2018级物理方向丁远泽同学的《中子星X射线双星的吸积过程》项目获得一等奖,指导老师为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王伟教授。
据悉,首届“提问与猜想”活动从130多项参评作品中,通过初评和终评答辩两个环节选出了21项获奖成果,其中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七项,二等奖十三项。教育部对获奖项目进行资助,特等奖资助10万元,一等奖资助2万元,二等奖资助1万元,所有参与展示交流的项目每项资助1000元。
附:参加拔尖计划2.0优秀学生学术交流会学生
曾昀敏 数学方向,指导老师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姚剑教授
丁远泽 物理方向,指导老师物理与科学技术学院王伟教授
兰海辉 化学方向,指导老师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付磊教授
董珏麒 化学方向,指导老师高等研究院孔望清教授
谢依朋 生物方向,指导老师Ferenc Mueller教授和生命科学学院唐晓峰教授
王 和 计算机方向,指导老师计算机学院武小平副教授
王 静 文学方向,指导老师文学院肖圣中副教授
许天昊 哲学方向,指导老师文学院汪树东教授
刘逸尘 哲学方向,指导老师哲学学院matthew lutz副教授和程勇教授
周 易 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指导老师经济与管理学院LEEJONGJAE特聘副研究员和刘成副教授
陈锦源 地球物理学,指导老师测绘学院丁浩教授
附:丁远泽同学《中子星X射线双星的吸积过程》参评作品(指导老师为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王伟教授)
1.物质如何落入中子星?具体来说,盘吸积时,吸积参数分别是多少?对于复杂吸积源,盘吸积和星风吸积的比例分别是多少?
在盘吸积系统4U 0115+63中,首次提出含小尺度缺陷的大尺度盘结构(多边形漩涡),其演化可以产生准周期振荡。然而考虑到实际的天体物理现象总是出现在极端环境,还具有非同一般的超大尺度,地面实验很可能无法完全反映实际的天体物理过程。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进行大尺度的三维磁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才能进一步探究这样的现象。如果这样的构型确实存在,并且可以引导出相应的QPO现象,就可以利用这一QPO的频率和其他特征估计吸积盘最内侧边界的物质密度,转动速度,内边界半径等参数。这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子星的吸积过程,并检验相关的物理模型。
在其他一些系统里,比如GX 301—2,盘吸积与星风吸积很可能同时发生。下一步将采用脉冲相位分解谱手段,通过对局域星风吸收量的分析尝试对两种吸积方式进行解耦。如果X射线源存在星风吸积,可以期望铁线等效宽与氢的柱密度有强相关性。如果X射线源周围存在一个显著的吸积盘,并且盘物质的角动量和中子星角动量方向不同,则还可以期望在脉冲相位分解谱里看到氢柱密度随脉冲相位的剧烈变化。近期的工作已经在部分观测数据中确认了这样的变化,下一步,将对不同轨道相位的数据开展对比研究,结合数值模拟,期望能够对氢原子柱密度的变化规律进行拟合。
2.物质落入中子星磁层后,与中子星表面有怎样的相互作用?
基于X射线能谱研究,首次提出,GX 301-2中,多个不同产线区域在不同高度山的叠加,产生了复杂的吸收线型,同时猜测两条吸收性之间的强烈耦合可能来自于拟合模型的不完备性,否定了之前学者提出的双区域理论。这些想法有待进一步的观测和模拟。近期已与其他学者开展合作,期望能够通过数值模拟导出这样的吸收线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