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日至4日,在弘毅学堂2020级学业导师贺念、王咏诗,兼职辅导员史云龙的带领下,武汉大学弘毅学堂、哲学学院师生一行32人前往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开展教学调研与学术交流活动。
作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哲学系,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哲学科学实力雄厚,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在全国各类评估中名列前茅,哲学专业均入选首批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及首批强基计划,而此次访学的主要内容就包括哲学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理念及学生间的学术交流分享。
7月2日上午,武汉大学访学团步行到达复旦大学(邯郸校区)东门,受到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辅导员蒋雨语老师和学生代表的热情接待。在双方作简短介绍后,复旦哲院师生带领武大参观了美丽的复旦校园。谈笑间,一路参观了光华楼、光华草坪、图书馆、各大教学楼与欧洲、美国、日本研究中心、毛主席像以及校史馆。复旦师生重点介绍了马相伯和李登辉两任老校长在民族存亡之际担起“教育强国”的重任,艰难创办、建设复旦大学的峥嵘历史。
7月2日下午,武大访学团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师生在光华楼前合影后,正式拉开了本次交流活动序幕,此次访学活动分为三个部分:教师座谈会、学生交流会和师生报告会。在教师座谈会上,双方老师就哲学学科介绍了两校在拔尖计划、强基计划的实施进展情况,并就如何在具体办学过程中落实教育部对拔尖计划、强基计划的人才培养要求充分交换了意见。学生交流会上,复旦大学19级哲学班长范俊翔向大家介绍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培养方案。在自由交流环节,同学们就科学哲学、实践实习、生活趣闻等开展了对话,氛围轻松愉快。
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耿昭华副书记主持的师生报告会是武大此次访学活动的重中之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王新生教授、院长助理徐波副教授、中国价值哲学会长副会长、武大校友冯平教授以及青年学者王维嘉老师及武大访学团共同出席师生报告会。
会议伊始,王新生副院长详细介绍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强基计划与拔尖计划的实施情况。他指出,复旦大学首创性的将强基计划与拔尖计划相融合,在全校性的通识教育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兴趣与自主性的前提下,逐步形成“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的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呈现出“个性化、学术化、国际化”的显著特点。
徐波老师则介绍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及课程安排。他重点讲解了复旦大学两种极具特色的培养方案,即“2+X”方案和荣誉课程。他将这两种方案与传统的双学位、辅修学士学位进行了比较,讲解了它们在课程方向、课程难度、学分设置等方面的特点,并指出,这两种模块可以由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和设计,满足学习能力、兴趣不同的各类学生的需求,极大提高了培养方案的自由程度。在横向方面,“2+X”可以满足同学们多学科的扩展性学习;在纵向方面,“2+X”可以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学习效果,从而完成拔尖计划与强基计划的培养要求。
冯平老师的报告分为三个部分展开:哲学能带给我们什么、如何学哲学、理解哲学的钥匙。首先,冯老师指出,哲学能带给我们洞彻现实的犀利目光、面对现实残酷的勇气和构建意义世界的能力。这三者之间的张力很大,而真正的哲学不能顾此失彼,应该尽量尝试包容三者。其次,哲学的工作方式是批判和构建,从而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哲学不是背诵教条,而是通过批判展现出丰富的可能性世界,同时要建立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才能建起稳固的体系。最后,她提出,苏格拉底的三个比喻是我们理解哲学的钥匙。哲学是牛虻,发现并指出缺陷;哲学是助产士,帮助别人顺利且尽量无痛地接生思想;哲学是电鳐,为人们打开可能世界、激起思想风暴。冯平老师还分享了自己当年毕业之后差一点就成为珞珈山老师的经历,如今可以借此机会为远道而来的武大学子讲课也是一种特别的缘分。
王维嘉老师做了“康德论美与自由和谐”的报告。康德认为对美的判断是感性的,是依赖于情感而非概念的,当运用后者思维时,我们感受到的不是美,而是一种完善性。王老师认为,康德提出“美在于形式”中的“形式”指的就是感觉对象之间的关系,比如一段和弦中音与音之间的关系。“自由和谐”指的是就是一种美感,它是感性的,即不是用概念去规定,而是用想象力去自由发挥。美不是且不能够用概念去统摄形象,但同时,形象互相之间仿佛有一种协调,于是我们徘徊在一种“试图”去找到统摄这种协调的概念,但又无法找到的自由状态中。王老师还讲述了康德如何论美的主观普遍性,并运用康德美学知识分析了“审美疲劳”等问题。
此外,老师和同学们还就如何构建意义世界、现实与价值之间的关系、美的主观普遍性、美的无利害与有用性、康德美学与生活美学关系问题等诸多话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最后,本次交流活动在武大和复旦学子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图片:朱偲睿 余若冰 唐端阳 徐冰雪
撰稿:蔡文雅 朱偲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