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亚茹)3月1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本忠教授做客珞珈讲坛第478期暨弘毅论道第6期,带来题为《Clusteroluminescence: A Fundamentally New Luminescence System》的学术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翔教授出席并为唐院士颁赠珞珈讲坛纪念牌。

弘毅学堂党委书记李振教授主持论坛,介绍唐本忠院士学术成就。

唐本忠院士从“由0到1”“由无到有”的哲学思想切入,诠释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理论,从“还原论”到“整体论”,阐明了单分子与聚集体的属性差异,引出了聚集诱导发光、簇发光的学理概念,详细介绍了簇发光团的重要研究历程与内在发光机理。唐院士指出空间共轭是导致簇发光产生的一个关键要素,强调了氢键作用在簇发光中扮演重要角色,分享了簇发光在过程示踪和传感、探针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科学没有那么沉闷,科学是令人激动的”,唐本忠院士勉励在场学子,要潜心学术研究,满怀热情、慕光而进,做科学的追“光”者。
在交流讨论环节,唐本忠院士就基础研究与成果转换、分子发光性能判断以及何以确定研究兴趣等问题与在场师生展开亲切互动,现场气氛高涨、掌声不断。

据悉,唐本忠院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院长、校长学勤讲座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材料科学、高分子化学和生物医学诊疗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总引用超220145次,h指数为205。在学术会议上作了500多场邀请报告,拥有100多项授权专利。担任德国Wiley出版社发行的Aggregate《聚集体》杂志主编以及20多家国际科学杂志顾问、编委或客座编辑等。2014年至今连续当选材料和化学双领域“高被引科学家”。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21年获Nano Today国际科学奖,2023年获生物材料全球影响力奖,2024中国化学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贡献奖。

学子感想:
弘毅学堂23级PLE 孙皎雨:
作为一名法学生,我已经很久不接触化学了,但坐在老图书馆恢宏的大厅和古朴的椅子上听着这场讲座,感受着前排教授与院士们的谈笑风生时,我确实体会到一种跨学科讨论的乐趣。院士离我们是那么近,刚上台时话家常,就像一位关心我们学习的长辈。他开始时做出了,“水最难研究”的判断,那些构成世界的基础物质,就像任何学科中的基础概念,往往在交互中产生最复杂的系统效应,这也许就是一个老师提问时所讲的将哲学寓于数理。整场讲座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厅中时不时爆发出的满堂笑声,在狮子山最高处的珞珈讲坛,与院士一起因为有趣的前沿理论成果而大笑,让我切实的感受到了武汉大学的学术自由之美,弘毅的跨学科融合之乐。
弘毅学堂24级微电子 张姜钰静
我很荣幸参加了唐本忠院士的讲座。走进樱顶老图书馆,浓厚的学术氛围扑面而来。讲座中,唐院士对“Clusteroluminescence(聚集诱导发光)”的讲解深入浅出,让我接触到全新的发光体系知识。在互动提问环节,老师和教授们纷纷提出深刻见解,与院士展开深度交流,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闪耀。置身于这样活跃的学术氛围,我深刻感受到了思想的交融与碰撞。这次讲座不仅让我收获了知识,更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化学学科的学术魅力。
弘毅学堂24级生物 陈博涵
聆听了唐本忠院士的讲座,我收获满满。作为一名生物专业的学生,我对其中的化学原理一知半解,但唐院士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簇发光这种全新的发光体系也有了一定了解。而在这次讲座中,最触动我的还是唐院士讲述的簇发光的发现与研究历程,尽管人们在两千多年前就观察到了这一现象,但它背后的原理知道近几年才被研究透彻。这让我意识到,在科研中我们不仅需要仔细观察现象,还必须深挖每一个现象背后的原理。唯有如此,科学才能不断进步。
弘毅学堂2024级数学 张博轩
听了唐本忠院士关于Clusteroluminescence的讲座,我深深为唐院士富有哲理性,深刻而又易懂的语言所吸引,唐院士总能从我们高中已学知识出发,层层深入为我们讲解Clusteroluminescence(簇发光)现象,让我作为一名非化学专业的同学也可以理解。最后的提问环节,我有幸向唐院士请教,唐院士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自己多年的科研经历,生动向我们诠释了如何在科研中保持激情和动力—热爱可抵万难,分子聚簇成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