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

Hongyi Honor College

交流分享

体验分享 | 剑桥大学交流体会

来源:弘毅学堂    发布时间 :2020年11月13日 14:44     阅读:

我轻轻的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韶华易逝犹如白驹过隙,令人惋叹悲凉;春光未至仍是季冬寒意,宛若瑟瑟寒蝉。不在好时光的一次旅行却能够成为好时光——不能说是人定胜天,却也能够担当得起“事在人为”。

离了祖国,离了心之所爱,这良辰美景虽是无人诉说,但自成一条江河,流进我的血液之中。

适逢初始,月光宁静。何为月光?这一遭,我算是真正理解了。飞过英伦之时,飞机的舷窗外仅是混沌一片,似如永夜,你若是一心想找到银河倒也是不难,但天还是太黑,纵然有了我这样的雅兴,也避不开昏昏沉沉。可惜我还是不适应颠簸的,翻来覆去睡不着,人都说理想如梦境,我是真实体会到了,那是真的遥远。长夜,失眠,游子。可惜我没有古时诗人的能耐,否则必会有绝世大作产生。

书非借不能读——这句话里面是有些味道的。身处英伦游学,也如借书了,平素不爱听的“人文说教”,也产生了盎然的兴致。若是平常,我总是觉得书里的大道理早已了然于胸,听一听无非只是锦上添花,无足轻重。这一行的课程内容是丰富的,学科上涵盖了心理学、经济学、建筑学、计算神经学、精神病学甚至生物化学!从时间跨度考虑,我虽然在康河边只暂留了半个月,心却畅游了几个世纪:看过了Oxford建起,目睹了国王学院成立,感悟过牛顿遗风,倾听了徐志摩吟诵,也在李约瑟研究所前伫立。有时,感觉我是只身一人在伟人之间驻足,去仰望伟大,仰望那些“一个人,一个事业”的传奇。

当我来到剑桥,我似乎探明了我当初选择武汉大学的原因。剑桥大学美还是武汉大学美?这个问题我已记不清楚是何时何地听到的了,但是问题本身却深深烙在了我的脑海里,永不褪色。当初选择武汉大学时,也是把美放在了十分靠前的位置。犹记易中天先生的教诲:武汉大学的学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东湖的水、珞珈的山熏出来的。这一个熏字讲出了选择大学的首要考虑方面——底蕴。诚然,武汉大学的底蕴在中国甚至在亚洲都是顶尖的存在,成为莘莘学子心之所向,但是和剑桥大学相比还是差了一档。我这样的感慨绝不是妄自菲薄的无稽之谈,而是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得到的。剑桥大学遍布剑桥镇的个个角落,已然成为了一个城市的灵魂,而武汉大学做不到;剑桥大学的草坪上走满了绿头鸭,还有比公鸡还要肥的鸽子,而教五草坪上却少一些生气,除了偶尔路过的麻雀再没有什么别的东西;剑桥大学出版社与国王学院的教堂相望,书香之气浓郁,而武汉大学仍缺少一片这样的净土。剑桥大学里面没有像武大一样的操场,不能沐浴东湖上的阳光,没有珞珈山上的那些天然植被,却似乎仍旧胜出一筹,大概这就是底蕴吧。

课程是我们这一行人的主旋律。人文课程我一向是打不起精神的,私以为远远没有学术报告来得实在和让人打得起精神,但是这一行有点例外。我们大部分课都是人文类的,我倒是觉得也不乏兴趣。我感觉英国人的学术性与系统性方面确实不如中国人,尤其体现在人文科学方面,但是他们拥有远超中国学者的个人魅力。上课时有点幽默,课程内容也是层层递进,总是有办法调动学习气氛。“课程内容层层递进”这一点我想着重说一下,层层递进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但是却有着简单容易的方式来实现。很多老师的课程内容总是分成几个有机关联的大部分,一些老师更是会在一个部分开始前插入一点有点幽默成分的视频——这两点不仅达到了寓教于乐的高度,也没有抛弃那些晦涩难懂的部分,这是两全之举。上面两点看似非常容易实施,但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视频到正文的过渡如何做得完美无瑕,需要什么样的语言才能实现对视频的正确解读,实现其最大功效——这些都是体现了教师的软实力,都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活。

这让我突然想到了下面一段话:

“赵家家大业大,请来了几位状元在赵府作先生。先生自是高明,稍加点拨,学生们便触类旁通。而庄里平常人家子弟只能自己埋头苦读、焚膏继晷,赵老爷每每路过,心中不禁暗笑‘真是一群死读书的书呆子,哪像我家孩子综合素质高,活该祖祖辈辈给我家打长工。”

我承认这个比喻不是十分的恰当,但还是有一些滋味在里面的。

如果说课程是我们一行人的主旋律,那么最后的演讲就是最神圣的仪式。幸运的是我处在伦敦组,是一个真正可以靠队友吃饭的人。我们组最后的成绩还算不错,那是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十分良好的开端——选择了一位十分优秀而且负责任的助教。Adam让人感觉十分亲切,除了有时候开不得玩笑之外,似乎也是个完美的人了,对我们的请求也是有求必应。本来我是对supervision十分抵触的,可是经过第一次supervision的欢乐时光之后,我就再也没有产生任何的消极情绪:让人倍感亲切的助教和一点一滴的成长,让我感到了宾至如归的感觉。我享受我们的成长历程:从最开始的小组意见不合,到最后我们缔结了最强的默契,共同完成了“unbelievable performance”,期间虽然存在集体意识与个体意识的此消彼长,但也不乏情投意合,英雄相惜的拍手称快,也有助教的循循善诱、提携后辈的身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句话十分有效力!想当初高中学竞赛的时候,我就见过了很多努力的人,知道了什么叫“死去活来的学习”,但是那是长跑,不是冲刺,仍旧不是那么的震撼。这一次我是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一个100秒的演讲,同学可以反复推敲,甚至一板一眼都追求精益求精。情理之中,他们都获得了最佳个人,实至名归。我获得了一个特别提及,也算是聊以安慰吧,不过我们竟然坐上了剑桥大学的高桌,真的是激动得说不出话,感觉高桌上的蜡烛就是和下面的不一样!可能是人生巅峰了吧。

照相技术是我必须单摆浮搁地提出来的。我们组有两个活动策划组成员,虽然最后他们自己说并没有策划什么活动,但仍旧可以从平常交往之中识得他们的“两把刷子”。拍照技术应该是他们的王牌了,也可能是我少见多怪吧。我个人在去剑桥之前不是很喜欢拍照,我觉得应该用心去记录生活,照片里的东西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假。但是剑桥这一程,让我下定了决心学习摄像技术。看我那15张创意照片就知道,我的拍照摄影技术实在是不敢恭维,大概和第一次摸相机差不离吧。再看我们组的姬永昊和曹睿熙,借助相机可以拍出各种精美的照片,真是让我羡慕兮兮。现在看来,照片的确是记录美好时光的最佳手段,回头观瞧还能体验一把“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感觉哩。

剑桥的城市布局和国内相比算得上是大相径庭。我来自天津,天津虽然近几年经济不太景气,但是多少是有些基础的,现代化程度感觉要比武汉高上一线,在此就拿它作为中国城市的样本吧。剑桥虽然不像天津一样高楼林立,却有着现代城市十分显著的特点,就是商业区和居住区是严格分离的,如果你在剑桥大学周围踱步,你会看到商店分列在道路两旁,完全不见居民区的影子,而外围全是居民区和旅店,想找到商店和饭馆可以说是难如登天。而不管是天津还是武汉,都无法做到居民区商业区分离,即使是最繁华的地段,也“特立独行”地立着几幢老房子。剑桥有其工业驻扎新区,这倒和天津的TEDA和武汉光谷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文化聚集区而言,可能是国家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吧,剑桥的文化是均匀分布在剑桥镇的各个角落的,而中国城市的文化更集中于古城与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人文气息不是非常浓重。说来也奇怪,英国的文明史不过2700年,远远不及中国的5000年历史,并且在历史的绝大部分时段都是我们国家比较发达,然而就文化存留而言,我们似乎还是差了一线。“中国城市越来越没有特色了”——虽然这不过是网络上的片面之辞,不过似乎也反映了事物的一方面。

书——这也可以说是我去英国的一大动力。我久仰剑桥出版社的大名,这次算是了却了一番心愿。剑桥的书店多多少少和国内有一些区别,建筑风格更加清新,有充足的文艺气息。国内不方便买到剑桥出版社的纸质书,真的不清楚书的质地是什么样的,到了才知道,很特别。剑桥出版社的很多书的纸是非常特别的一种纸,很轻,书看上去很厚,页数也不少,但是掂量起来“不够分量”(难道这就是他们“减负”的方式?)。我挑了几本论文集和教科书看了看,囿于箱子太小,我丧失了购买力。他们的很多书即使是18年出版的,插图也都很老,不过都是很经典的图,从论文中选取的,所以最后的特别鸣谢就有很多很多人,我翻到的最多的一本是学科概览类书籍,特别鸣谢就有7页,令人吃惊。知识构架由浅入深,特别是数学书,要是看书的前十页,犹如初等数学一样,然而书的后十页让我感觉数学白学了,有点令人头大——这样的知识跨度是和国内书籍显著不同的。

其实我还有好多想说的哇!比斯特购物村的栽培植物都好漂亮啊;梅斯特维斯特教堂真的让我肃然起敬啊;伦敦眼给人一种倾斜的感觉,让我魂游天外啊;Oxford现代化气息还是比剑桥浓一些,嘻嘻;歌剧魅影现场太震撼啦,我喜欢这个版本;Heathrow机场给我发了好多邮件哩,可以留作纪念;国王学院的绿头鸭,它踩过我;大英博物馆的日本武士铠甲,应该是给身高7尺的人穿的;剑桥的图书馆,好精致啊……

这是一篇总结,很浓缩的,我心里的东西用3万字表达都是不够的啊。

第一次去国外,也算是开了眼界,明白了人外有人。努力学习吧!为了遇到更好的自己。

EB8C

(我和助教Adam

DCE0

(培养创造性思维)

10DA9

(最后获奖)

1078E

(精心选题)








    (文案/图片 | 理科实验班 赵泽芳)



上一条:体验分享 | 剑桥大学交流交流有感

下一条:体验分享 | 美国康奈尔大学学期交流分享